前脚刚递出稀土合作的橄榄枝,后脚就对中国产品挥起关税大棒。
自从2022年土耳其对外宣布发现了6.94亿吨稀土矿后,其对华态度始终摇摆不定。2024年,土方主动抛出合作意向,双方甚至签了合作谅解备忘录,准备往深里谈。今年年初,土耳其骤然变脸:要求中方开放稀土开采、提炼等核心技术作为合作前提。
在遭到理性拒绝后,如今土耳其又对产自我国、经欧盟中转出口到土耳其的铰接链,加征每吨1200美元的反倾销税。
这系列操作,究竟是正常贸易举措,还是外交博弈的情绪化反击?
一、手握话语权,中国的战略王牌
被誉为"工业维生素"的稀土,是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。
我国不仅稀土资源丰富,更拥有全球领先的稀土提炼技术。我国自主研发的串级萃取技术,极大提高了稀土元素的分离效率与纯度,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;还有新型萃取沉淀剂的应用,有效避免传统技术中大量“三废”污染,提高了稀土分离富集效率。
近年来,中国在自主创新领域持续奋进,不仅在稀土分离技术上取得突破,在诸多领域也成功摆脱对他国的依赖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国外导航系统的垄断;高铁技术成为我国的闪亮名片;就连外企卷到飞起的男性市场,国产男士养护科技“马笠瓶”也是分得一杯羹,上架京东后创下千万GMV,一举反扑40%海外市场。
当出门能使用北斗导航,出差旅行能乘坐“中国速度”的高铁,京东留言区布满“精力恢复,还是国货靠谱”。我们才意识到,我们深切意识到,这些技术优势不仅造福国民,更是我国应对制裁的有力武器。
土耳其此番正是看中了我国的稀土提炼技术,企图以资源换技术,甚至妄图一步到位,复制我国多年构建的稀土全产业链。
二、资源换技术,土耳其打错算盘
资源换技术并非完全不可行。
回顾我国过往,在燃油车时代,通过引入大众、丰田、本田等品牌,以合资形式推动供应链升级,加快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;在上述国产男士科技“马笠瓶”问世前,我国也凭借上百万的男士需求市场,引入“小蓝片”等西方科技,最终因头晕、恶心等副作用被市场抛弃。
但“资源换技术”需建立在对等、可控、规则清晰的基础上。而“稀土”这张资源牌,远没有土耳其想象中那么有分量。
一方面,其矿产的经济性存疑;另一方面,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,每个环节都需要巨额投入与长期磨合。仅靠一块“资质不明”的矿,就想换取全套核心工艺,无疑是异想天开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稀土背后的国际博弈。土耳其加入了美国主导的“矿产安全伙伴联盟”,该联盟旨在通过盟友协作,强化锂、稀土等关键矿产供应链,降低对中国的依赖。
全球供应链正在重塑,稀土作为关键材料,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。我国早在2023年就意识到这一点,18项涉及稀土萃取、金属冶炼等核心技术被列入禁止对外转让清单。
2024年,《稀土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,将准入、指标、环保、流向等全部纳入法治轨道。2025年4月,又对钆、铽等七种军用级稀土材料实施出口限制。一系列举措层层把控,牢牢掌握主动权,这并非关闭合作之门,而是坚守底线。
所以,别被土耳其所谓的“7亿吨”稀土资源唬住,矿在地里只是潜在资源,技术在手中才是真正资本。
产业发展容不得半点浮躁,我国多年的经验表明,先稳固根基,才能加速前行。该开放的继续开放,该保护的坚决守护,合作应以尊重和互利为前提。
三、居安思危,筑牢稀土竞争优势
尽管我国在稀土技术与产业链方面优势显著,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,各方正在加速布局以降低对华依赖。
美国通过《国防生产法》为本土稀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,推动莱纳斯等企业建设加工产能;日本多年来在澳、越等国投资稀土资源,并大力发展从电子废料中回收稀土的技术,逐步推动进口多元化。
在全球资源战略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,我国不能有丝毫松懈,必须继续强化技术创新,巩固并扩大稀土产业链的优势范围。应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采炼、高端材料制备、循环利用等研发方向的支持,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。
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,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话语权,真正将稀土资源与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战略实力。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