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放话“要重新考虑对中国商品加税”,乍看像是对外强硬,实则是对内喊话。 他不是真的要立刻动手,而是再次祭出熟悉的政治工具包:制造外部威胁,唤起内部焦虑。对中国下狠话,其实是在向美国基层选民兜售一个老剧本——“只有我能强硬护国”。 喊打喊杀,是表演;制造仇敌,才是目的。特朗普这招,既是选战伎俩,也是危机行销。 这不是对中国开火,是对选票动手。 值得玩味的是,特朗普这次用了“可能”一词。不是“将要”,不是“决定”,更不是“立即生效”。 这种语气,并非失言,而是精心安排的 战略缓冲设计 : 一方面,为自己留下谈判回旋余地。 另一方面,也避免因“先出手”而背负经济后果。 简单说,这叫“打草惊蛇”——你怎么反应,我再定价码。 这就是典型的 施压谈判术 ,特朗普熟练运用这招,在他看来,贸易谈判不是博弈共赢,而是零和游戏,谁让步谁就输。 他放出加税威胁,不是因为已下定决心,而是想逼中国在尚未敲定的谈判桌上“先做姿态”。 这种策略有个术语,叫做 极限施压 ,其逻辑是:我先吓你一跳,再等你还价。特朗普爱用,不代表他真准备承受后果。
这一次,中国没有上情绪的当,也没让话题脱轨。外交回应看似平和,却精妙布局。 第一步,定性中俄合作是主权范畴,拒绝政治化。 第二步,拆穿美方制裁逻辑缺乏合法性,回击长臂干涉。 第三步,在强硬之外依然留出对话空间,话虽硬,门还开着。 不吵架,但绝不让步。中方策略是——让你感到反击在即,却又摸不清下一步。 这是新一轮“大国博弈话术”的升级版本:你想抬高筹码,我先让风吹进来,再看你怎么下牌。
特朗普这番言论若仅看作中美贸易问题,是低估了其地缘背景。 2025年以来,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进一步加深,尤其在结算方式上大量使用本币替代美元,这被华盛顿视为 对全球金融霸权的“软削弱” 。 不仅如此,中国还在推进中亚、西亚的油气管道布局,间接提升了对俄天然气的再分配能力。 这意味着: 美国的经济惩罚很可能是对中国的地缘“拉警报” 。 美国深知,光靠封锁俄罗斯无法真正孤立它,一旦中俄形成稳定资源供应链,这场制裁战的效力将大打折扣。 因此,特朗普选择用“关税”打击中国,但目的之一,是间接干扰中国在能源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再布局。
我们必须看到,特朗普在每次抛出中美争议时,几乎都伴随着 国内选情焦灼 。 2025年初的民调显示,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、威斯康星、亚利桑那三个摇摆州的优势并不稳固,年轻选民对其外交政策充满疑问。 此时,他重提“对华强硬”,既是修补传统铁票仓的信心,也是在营造“美国再次伟大”的心理防线。 他不是真的想与中国和谈,而是想制造“他在压中国”的 胜利感 ,哪怕是虚幻的。 他要的,不是协议,是掌声。
从目前双方反应来看,中美第三轮谈判不会就此破裂,但也难以迅速推进。 中方不会为了避免加税就让步核心利益,美方也不会放弃以施压换妥协的路径。 但需要注意的是,中方这次明确提出“谈判仍可继续”,这是一个信号——中国更希望“把牌打到桌上”,而不是靠“喊话”决定输赢。 未来的中美经贸交锋,很可能不是通过记者会、也不是通过演讲,而是 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技术准入谈判、产业链博弈、金融系统博弈展开的“静悄悄战争”。 而这场“战争”,正如中方所强调—— 没有赢家。
特朗普的话是火药味,但中方回应是信号弹。 在“极限施压”和“谈判复盘”之间,中国给了美国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。不是软弱,而是战略缓冲。 要知道,大国之间,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谁喊得响,而是谁能把局撑得住。 现在局面很明确了——中国不怕谈,也不怕打,但最怕的是,对方没诚意,只想“剧本里出牌”。 是继续坐下来谈,还是把桌子掀翻,主动权现在还在美方手上。 而这一切,就看特朗普,接下来怎么选了。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