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待N年的上马,终于“中签”了!有什么好的训练方法,可以快速提升比赛成绩?
随着“上马”、“南马”等热门赛事纷纷“出签”,下半年的比赛接踵而来,留给大家备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对于刚刚结束“夏训”的大众跑友,在经过短暂的身体调整性训练后,已经开始进入赛前备战状态。
通常,完整的赛前周期训练为6~8周左右。这期间,不仅要保证每一堂课的训练质量,还要关注“重点课”训练数据和体感。
同时,还要针对比赛目标做好技战术(分段配速和跑法)、补给策略、新装备试穿,以及面对“抽筋”、“中暑”、“跑崩”等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。因此,赛前训练,不是练得越多,就越好,还要抓细节,“划重点”!
如果说“夏训”训练思路注重全面发展,敢于尝试不同的训练手段。那么,进入赛前备战阶段,就要稳字当头,杜绝垃圾训练,减少运动损伤。
此外,课与课的训练内容和衔接要围绕着比赛目标展开。比如:周中可以安排1次中短距离间歇训练,保证一定的训练强度,提升最大心率和耐酸能力。
周末,逐步增加长距离有氧训练,让机体具备长时间奔跑的能力。比如:全马“3小时”选手,长距离有氧(心率150次/分左右)跑动时间至少要达到2小时以上。
从炎热的“夏训”,到凉爽的“秋训”,训练计划安排上,最大的改变是减少间歇训练次数,重视有氧耐力训练,特别是15~30公里长距离混氧训练质量。
这是因为混氧训练强度(心率:160次~165/分左右,体感:呼吸有点急促,说话较吃力)更接近于比赛强度,可以让机体得到有效适应。
混氧训练距离的增加要循序渐进。如:10公里、15公里、20公里,25公里,直到赛前14天左右,完成最后一次30公里混氧训练。如果完成体感还不错(后程没有掉速,且还有一定的余地),那么这堂课的完成配速,可作为比赛目标配速。
当周期训练和赛前训练都练到位了,剩下的就是抓赛前训练细节和模拟比赛全过程。
首先,利用长距离【有氧】训练课,多次磨合比赛装备、补给策略和技战术(分段配速等)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其次,利用长距离【混氧】训练课,全方位检验运动水平和竞技状态,从而准确预估比赛目标配速。
第三,创造真实的比赛场景。比如:按照比赛时间开跑,选择相似难度的赛道,每2.5公里设置补给点,严格按照赛前配速进行训练,途中按照比赛要求进行补给,这样更能发现问题,并能及时解决问题。
总之,赛前训练区别于周期训练,它不允许“犯错”。在整个赛前训练阶段,强调的是训练的科学性、系统性和完整性。而且,基于跑量和强度之间的博弈,赛前训练的目标性非常强,课与课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,无论是低强度训练,还是高强度训练,都有它存在的意义。
此外,赛前训练不仅可以提升专项比赛能力,也是检验运动短板的最后阶段。比如:可以及时解决“长距离”训练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,从而可以避免在比赛中犯错。
另外,赛前训练的科学饮食、充足睡眠、康复保障(拉伸、按摩)以及良好的作息时间,都能保证身体处于最佳竞技状态,这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好成绩。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